今天帮着去组织了下咱院里的交互青年论坛,让我感受到了这几年交互在设计行业的关注度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的发展都在从某种程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形式。人机交互作为人与信息技术交流的媒介,在科技发展中扮演者一个很重要的角色。

很多时候,计算机做的比人好。那么为什么还要人来做设计?我得出的答案是,人的情感。

举个例子,在《我,机器人》中,在发生危险情况时,机器人选择了救助成功概率更高的男主而放弃了男主想救助的救助成功概率比较低的小女孩。也因为人对人自身产生的威胁选择去消灭人类。

人工智能依靠的更多的还是算法,通过算法寻找最优的答案进行匹配。但实际上,最优的并不一定是最好的。就拿今天会场座位来说。因为不可抗力的原因,场地较小,无法满足所有参与者的用户需求。这时候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去增加座位,加更多的凳子,使所有人都有的坐。另一种是让后来的人站着或席地而坐。如果是按照用户参与讲座的舒适度来设计模型,用人工智能去计算。那么毫无疑问,计算机会选择舒适度更高的满足所有人的舒适程度。

但实际上呢,我简单的做了下调研,有的人说坐着挤空间太小腰疼,还不如坐着或者站着。有的人说以前听讲座都是坐着的,坐着听讲座更有氛围。最后的效果是,大家更关注的是讲座本身的内容,而不是坐着或站着。当然至于坐着还是站着,每个人也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而得出的结论很简单,如果是基于情感化的设计,人工智能无法代替人类。如果人工智能能形成情感意识,那么我感觉只会形成革命,那样的结果应该不会出现,也不能出现。

人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很多时候,人都在强调理性,并通过一些科技去加强这种意识。但是,与之相对的,也有不同的呼声,那就是情感化的关怀设计。在智能化发展的时代,我觉得我们必须有一个意识,就是不能脱离情感进行设计。也许,人工智能得出的是最佳方案,但是这并不一定是人认为最合理的方案。设计是主动的,而不是为了省事,为了更加权威去选择大数据,去支持绝对的理性。更多的反而是利用智能技术去使某些关怀设计变得更加简单。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对于灾区救援帐篷的设计,研究人员通过大数据以及各种调查数据设计出了一种帐篷,结果发现并没有得到灾区用户的青睐。这种事也发生在设计行业的各个领域之中。存在的问题,说白了,就是一个情感问题。如何去做让人满意的产品,不是冰冷的机器和数据能够解决的。更多的可能是自己亲身体验,不怕麻烦耐心去感受用户实际的情感,这样才能做到基于用户情感化的设计。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最近我读的一本书《用户体验与可用性测试》,作者是樽本徹也。其中新颖的调研模式,让我了解了区别于人工智能下大数据计算的情感化的调研方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一种拜师模式,把用户当做是自己的老师。通过对用户操作进行学习,来亲身感受用户的想法。而不是依托于那些可能被不认真填写调查问卷的用户主导的调研结果。我想既然是做设计,就要以一个更加细心和虚心的态度去做好。而不是追求效率,用大数据去直接得出一个交差式的不准确的结果。这也是应证了现在设计界的问题,是为用户设计,但是只是为了设计而设计。更多是完成任务项目式的,追求高效率的去做设计。反而对于用户的情感方面,关注的就不是那么专注了。

其他的也有些想法,但是并没有太大的实感和例子。再好好想想,明天再看看接下来的论坛,说不定还有新的感受。